背負罪擔
讀經:彼得前書3章8-14節
不以惡報惡。-彼得前書3章9節
馬爾科姆.亞歷山大(Malcolm Alexander)在被判入獄服刑將近38年後,終於在2018年1月30日,走出監獄成為自由之人,脫氧核糖核酸(DNA)的鑑定為亞歷山大洗脫了罪名。他在一連串悲慘、不公義的審訊程序中,始終堅持自己的清白。無能的辯護律師(後來被取消律師資格)、漏洞百出的證據以及可疑的調查手段,造成這個無辜的人被判終身監禁,蒙受近40年的牢獄之災。然而當亞歷山大最終獲釋時,卻表現出寬容的肚量。他說:「你不能生氣,而且實在沒有多餘的時間生氣。」
亞歷山大的話展現了極大的寬容。若不公不義奪走我們38年的光陰,摧毀我們的名聲,我們應該會生氣憤怒。在漫長心碎的年月裡,亞歷山大一直背負著不實的指控,但他卻沒有被罪惡擊垮。至終他非但沒有絞盡腦汁去復仇,還展現彼得的教導:「不以惡報惡、以辱罵還辱罵。」(彼得前書3章9節)
聖經要我們更進一步,除了不要報復之外,使徒彼得還要我們祝福對方(9節)。我們寬恕那些屈枉我們的人,並祝福他們能得到平安。這不是為他們的惡行找藉口,而是以上帝奇妙的恩典來對待他們。耶穌在十字架上背負我們的罪擔,我們既得著恩典,就當以恩慈待人,哪怕那些人曾經惡待我們。
作者:郭惟恩
反思:你如何憐憫那些無故傷害你的人?你會如何祝福他們呢?
禱告:上帝啊,要我不以惡報惡實在很不容易,求祢幫助我活出祢的憐憫與恩典。
為何寬恕?
耶穌說:「父啊,赦免他們!因為他們所做的,他們不曉得。」兵丁就拈鬮分祂的衣服。-路加福音23章34節
有一個朋友背叛我,我知道自己應該原諒她,但我並不確定是否能辦得到。她的話深深地刺傷了我的心,我在震驚之餘,還感到心痛和憤怒。縱使我們談過此事,而且我也跟她說我願意原諒她。但有很長一段時間,每當我看見她,心中仍感到一絲受傷,所以我知道自己仍心懷些許怨恨。然而有一天,上帝回應了我的祈禱,讓我能夠完全放下心中的怨恨,我的心終於自由了。
寬恕是基督徒信仰的核心,因為我們的救贖主在十字架上垂死之時,仍然願意寬恕。耶穌不但愛那些將祂釘十架的人,甚至還開口祈求天父赦免他們。祂並沒有對那些苦待祂的人心懷惱恨或怒氣,反而向他們流露恩典與慈愛。
若我們要效法主耶穌,像祂那樣愛那些傷害我們的人,那我們今天就要來到主的面前,細想有沒有人是我們需要寬恕的。可能我們會花上很長的時間才能寬恕對方,但只要我們願意祈求上帝,祂就會藉著聖靈幫助我們學習寬恕對方。學會這個功課,我們就能脫離不願饒恕的牢籠,心靈得自由。
作者:潘艾梅
反思: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,仍寬恕那些傷害祂的人。
禱告:主耶穌基督,祢住在我的心中,求祢藉由祢的恩慈和大能,幫助我願意寬恕,因祢的愛讓我自由。
戰勝仇恨
讀經:歌羅西書3章12-17節
倘若這人與那人有嫌隙,總要彼此包容,彼此饒恕;主怎樣饒恕了你們,你們也要怎樣饒恕人。 —歌羅西書3章13節
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彭柯麗(Corrie ten Boom)和家人在荷蘭經營一家鐘錶店。他們因為收容及保護猶太人,最後全家均遭逮捕並被送至集中營。她的父親十天後死於營中,而姐姐貝絲(Betsie)後來也慘遭相同的命運。當貝絲和柯麗被關在同一所集中營時,貝絲幫助柯麗在信仰上更加堅定。
後來,這份堅定的信仰更是讓柯麗饒恕了當年在集中營裡,那些殘酷無情的守衛。集中營的時代雖然已經過去,但是仇恨與復仇的慾望卻持續地啃食許多人的生命。然而,柯麗明白一個事實:無論仇恨的理由多麼充分,仇恨對恨人者的傷害比對被恨者的傷害更大。
就像柯麗一樣,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選擇饒恕並愛我們的仇敵。饒恕並不是為對方所犯下的罪行找藉口,但當我們選擇饒恕時,世人因此就從我們身上看見基督。因為聖經教導我們:「並要以恩慈相待,存憐憫的心,彼此饒恕,正如上帝在基督裡饒恕了你們一樣。」(以弗所書4章32節)
當你願意讓聖靈住進你心裡,並改變你的生命時,上帝必會幫助你除去內心的仇恨,讓世人在你身上看見救主耶穌。
作者:紀藍迪
反思:
上帝的愛在我們心中,
時刻教導與幫助我們;
饒恕並愛我們的仇敵,
讓世界知道祂是救主。
Sper
禱告:當我們饒恕人時,就是我們最像耶穌的時候。
愛你的仇敵
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,有什麼可酬謝的呢?-路加福音6章32節
在1950年,朝鮮戰爭爆發。當時,15歲的金鎮慶加入南韓軍隊,保衛自己的家園。但他很快就發現,他還沒有準備好面對殘酷的戰役。當他看見許多年輕的同胞在他身邊死去,他祈求上帝保守他的性命,並且幫助他學習去愛他的敵人。
65年後的今天,金鎮慶博士回顧過去,看見上帝回應他的禱告。數十年來,他照顧許多孤兒,並開辦平壤科技大學,協助北韓及中國青少年就學。在那些以往視為仇敵的人當中,他贏得許多朋友。如今他已破除政治藩籬,並自稱是愛的使者,以愛來表達他對耶穌的信仰。
先知約拿的態度卻是截然不同。即使約拿曾被大魚吞吃,又蒙上帝奇妙的拯救,但他的心卻沒有改變。雖然約拿最後順服了上帝,但他卻說自己寧願死,也不願看見上帝對他的敵人施行憐憫(約拿書4章1-2、8節)。
我們不知道約拿最終是否學會關懷尼尼微人,但我們應捫心自問:我們要以約拿那樣的態度,去對待那些令我們害怕或憎恨的人呢?還是我們願意祈求上帝,讓自己有一顆愛敵人的心,正如上帝向我們施恩呢?
作者:狄馬汀
反思:愛能勝過一切。
禱告:天父,我們常像先知約拿一般,只愛那些愛我們的人。然而,即使我們單愛自己,祢卻仍然愛我們。願祢賜下恩典,使我們不像約拿,而更像耶穌。
被恩典觸摸
你們的仇敵,要愛他!恨你們的,要待他好!-路加福音6章27節
在利夫‧安格(Leif Enger)的小說《靜水深流》(Peace Like a River)中,書中人物耶利米是一所學校的工友,獨力撫養三個孩子。他對上帝有極深的信心,而且在整本書中,他的信心一再經歷考驗。
那所學校的負責人霍登,心胸狹窄、臉有傷疤。儘管耶利米非常敬業,無尤無怨地清理流溢四處的污物、收拾被霍登砸碎的酒瓶,但霍登還是要耶利米離開。甚至在全校學生面前,誣衊耶利米醉酒並將他開除,令他蒙羞受辱。
耶利米會對不公平的解雇採取法律行動或提出訴訟嗎?他會接受不公平的待遇,黯然離去嗎?若是你,你會怎麼做呢?
耶穌說:「你們的仇敵,要愛他!恨你們的,要待他好!咒詛你們的,要為他祝福!凌辱你們的,要為他禱告!」(路加福音6章27-28節)但並不表示,我們應默默承受別人的怨恨,放棄追求公平正義,而是要仿效上帝的憐憫(36節),我們可以問:「如何讓恨我的人,成為合乎上帝心意的人呢?」
耶利米被霍登羞辱時,靜靜地凝視著霍登,然後伸手觸摸他的臉龐。霍登防衛性地退後,卻驚訝地發現臉上的傷疤完全好了!一個心中充滿仇恨的人被恩典觸摸了。
作者:霍薛頓
反思:如果你是耶利米,第一個反應是什麼呢?如何幫助心懷怨恨的人更貼近上帝的心意?
禱告:主啊,當我面對不公、不義或羞辱時,<br />求祢讓我明白,如何幫助我的仇敵更親近祢。

調整步調
自1840年代有電子鐘以來,帶來許多改變。現在我們看時間大多靠智慧型手錶、手機和電腦。這也似乎加快人們生活的步調,就連休閒步行都加快速度,這種現象在大都市裡更是常見,學者認為這對健康有不良影響。英國心理學教授李察·韋斯曼(Richard Wiseman)說:「我們的步伐越來越快,以最快的速度回應他人,以致人們認為凡事都該即刻完成。」
